游客发表
昨晚與幾位上海的企業家聚,討論如何投資日本的問題。
過去一年,到日本,或想到日本投資的中國企業家不少,在“出海”的潮流下,大家都想走出去,日本自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
首先是近,從上海、北京等沿海地區出發,也就2、3個小時就可以到日本。萬一家裏有急事,當天也可以從日本趕回。
其次是日本簽證便利,目前日本政府開放的“經營管理”簽證、“高度人才”簽證、“就職”簽證,門檻都沒有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那麽高。
第三,日本社會治安好,整個國家有秩序,辦事有規矩,國民素養相對較高,對外國人沒有特別的歧視,外國人在日本生活,享受日本國民待遇。
第四,使用漢字。日本是全世界除中國之外使用漢字最普遍的國家,即使你不懂日語,但是看漢字意思也大致明白,生活上沒有太多障礙。
但是,日本是一個物價和生活成本較高的國家,從投資的角度來說,有些領域的投資成本相比較東南亞國家來說,要來得高。但是,關鍵還是要看你投什麽?
所以,“出海”日本,投什麽已經是一個大課題。
日本證券保管振替機構出過一份報告,到2023年底為止,海外投資者投資日本企業,按照行業分,前三位是:
1,精密儀器(46.0%)
2,醫藥品(44.7%)
3,電器設備(42.8%)
但是,我們中國人在日本投資最多的,不是上述這三個行業,而是房地產。
中國人為何不去投芯片,而是熱衷於投資日本房地產?主要原因是:
第一,中國人擅長於投資房地產,因為有經驗,容易操作,利益睜眼可見。
第二,投資房地產,買下一棟樓出租,或買下一家溫泉酒店,可以成立公司進行管理,自己可以拿到經營管理簽證,一家人都可以帶到日本來生活。
第三,我們中國人不喜歡或不擅長於長線投資,尤其是資金量大,回報周期長的製造業、研發業,認為風險大,可控性低。
過去十幾年,除了華為、聯想、海信、海爾等幾家大企業在日本投資設立研究機構,或收購了日本企業的家電等板塊就地生產之外,還沒有看到有中國企業直接在日本大規模投資建廠。大部分中國規模性企業在日本投資設立的公司,還是以貿易類公司為主,也就是把自己在中國生產的原材料賣到日本來,賺取價格差價。
把低成本低價格的中國產品賣到日本市場來,這是許多不想投資日本房地產市場的中國企業的一個很直接的想法。因為中國國內市場太卷,企業麵臨訂單減少,產能過剩的問題。
這一想法很好,但是,要做到不容易。
你低價向日本企業賣原料可以,但是,你拿成品和日本企業搶市場,就很難。
一方麵,日本企業不會拱手向中國企業出讓國內市場,另一方麵,中國企業要擠兌日本市場,單是要找到能夠合作的客戶,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除非是你以前合作很久的老夥伴。
所以,中國企業想把自己的產品,以低於日本同類產品價格的方式闖蕩海外市場,在東南亞國家也許可以,但是在日本比較難。
最近,“出海”日本的中國企業,還找到了另外一種方式,那就是找日本容易合作的小企業,以委托加工的方式,生產化妝品、保健品和生活日用產品,貼上“日本製造”的標記,向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出口,做成功的企業也有。但是,也有日本人認為這樣的做法,擾亂了“日本製造”的信譽。所以,這樣的成品大多隻能出口,難以在日本國內找到市場。
相比較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的日本企業對中國的大規模投資,那時的日本企業是帶著資金、帶著設備、帶著技術、甚至帶著自己的市場來中國投資建廠,給中國帶來了就業、帶來了投資、帶來了稅收,還有創匯的貢獻。而30年之後,我們中國企業開始對日投資,無論是做貿易,還是投資房地產,還是貼牌加工,都還是初級階段,因為這些投資並沒有給日本社會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,相反地,一些日本人認為是“哄抬房價,擾亂市場”,甚至認為是變相占有日本社會福利,把日本當作自家的後花園。
這就是我們中國企業目前“出海”日本,麵臨的一大困境。
所以,討論“出海”日本,投什麽好的問題,我是覺得,中國企業經營者首先不能隻考慮到自己和家人如何“出海”,更多地應該考慮自己的企業如何“出海”。除了以上提到的“初級投資”之外,日本有許多獨角獸小企業可以收購或合資,日本有許多世界領先的技術可以認真學習、參考或參與研發,借助日本的技術力量,把自己的事業視線瞄準10年之後的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,注重於長線投資,這樣才能把“出海日本”的事業做大做強,高投資也一定會有高回報。
相关内容
随机阅读
热门排行
友情链接
友情链接